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傳染病預防知識之
感染性腹瀉預防知識
一、感染性腹瀉的病原
目前已知引起腹瀉的病原體有數十種之多,但國內報告以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占多數。雖然不同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區(qū),引起腹瀉病的主要病原體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居首位的是志賀氏菌及輪狀病毒,第二位是腸致瀉性大腸桿菌,第三位是空腸彎曲菌及沙門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亂弧菌,其他致瀉性弧菌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
病毒性腹瀉在感染性腹瀉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體包括輪狀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小圓病毒、杯狀病毒等,目前在國內病毒性腹瀉中檢出的主要病原體是輪狀病毒。
腸致瀉性大腸桿菌目前已發(fā)現5種,即1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引起嬰幼兒水樣或蛋花湯樣便;2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引起病人霍亂樣水樣便;3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病人發(fā)生細菌性痢疾樣便;4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病人早期為水樣便,后為血便;5腸集聚性粘附大腸桿菌(EAEC),該菌與小兒頑固性腹瀉有關。
沙門氏菌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瀉和食物中毒暴發(fā)。全球已發(fā)現2000多個菌型,我國至少已檢出255個型或變異型,其中已知能引起人類致病的有57個型,主要在A~F群內,所以在沙門氏菌血清學鑒定時,可先用A~F多價O血清檢查。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遍及全國各地,該菌在醫(yī)院兒科、產科嬰兒室的交叉感染屢有報告。
致瀉性弧菌為重要的病原細菌,在弧菌屬中,把與O1群霍亂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狀類似,僅菌體抗原不同的弧菌統(tǒng)稱為霍亂弧菌,根據菌體抗原不同,目前已編排到200個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為霍亂的病原體外,其余統(tǒng)稱為非O1/非O139霍亂弧菌,有些能引起散發(fā)性腹瀉或食物型暴發(fā)。除霍亂弧菌外,發(fā)現有多種致病性弧菌,其中擬態(tài)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霍利斯弧菌和少女魚弧菌等可引起腸道感染。
近十多年來的研究證明,由空腸、結腸彎曲菌引起的腸炎分布較廣,可引起人的,也可引起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瀉,其主要癥狀有發(fā)熱、腹瀉和腹痛,少數有嘔吐,與細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較輕,本病的癥狀和糞便性狀缺乏特征性,故確診只能依靠病原體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
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病是近些年來國際上受到重視的一種新腸道傳染病,在各大洲均有發(fā)現,我國已從人群、動物及外環(huán)境分離出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證明本病在我國廣泛分布,該菌主要引起急性腸炎或急性胃腸炎。
賈第蟲病是由藍氏賈第鞭毛蟲所致,以兒童多見,多在夏秋季發(fā)病,該蟲寄生于腸道,可引起腹瀉、腹痛、吸收不良和粘液性大便。隱孢子蟲能引起隱孢子蟲病,該病是人獸共患疾病,呈世界性分布。
二、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
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二大類:炎癥性腹瀉及分泌性腹瀉。
炎癥性腹瀉為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引起炎癥而致的腹瀉。常伴有發(fā)熱,糞便多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見有較多的紅、白細胞。屬于此類感染性腹瀉的除細菌性痢疾外,還有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彎曲菌腸炎、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腸炎等。
分泌性腹瀉指病原體或其產物作用于腸上皮細胞,引起腸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礙而導致的腹瀉。病人多不伴有發(fā)熱,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糞便的顯微鏡檢查多無細胞,或可見少許紅、白細胞。屬于此類腹瀉的除霍亂外,還有腸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致瀉性弧菌腸炎、非O1/非O139霍亂弧菌腸炎、輪狀病毒腸炎、隱孢子蟲腸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現的臘樣芽胞桿菌腹瀉,金黃色葡萄球菌腹瀉等。
三、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
(一)流行病學資料
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一般夏秋季多發(fā),有不潔飲食(水)和/或與腹瀉病人、腹瀉動物、帶菌動物接觸史,或有去不發(fā)達地區(qū)旅游史。如為食物源性則常為集體發(fā)病及有共進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門氏菌(如鼠傷寒沙門氏菌等)、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輪狀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感染可在醫(yī)院產房嬰兒室、兒科病房、托幼機構發(fā)生暴發(fā)或流行。
(二)臨床表現
1.腹瀉,大便每日≥3次,糞便的性狀異常,可為稀便、水樣便、亦可為粘液便、膿血便,可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fā)熱及全身不適等。病情嚴重者,因大量丟失水分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2.已除外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
(三)實驗室檢查
1.糞便常規(guī)檢查:糞便可為稀便、水樣便、粘液便、血便、或膿血便。鏡檢可有多量紅、白細胞,也可僅有少量或無細胞。
2.病原學檢查:糞便中可檢出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腸致瀉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或藍氏賈第鞭毛蟲等,或檢出特異性抗原、核酸或從血清檢出特異性抗體。
臨床診斷:具備(二)和(三)中的1,(一)供參考。
病原確診:臨床診斷加(三)中的2。
四、感染性腹瀉的治療原則
(一)一般及對癥治療: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癥狀及糾正水電解質的平衡失調。
(二)病原治療:針對引起腹瀉的病原體,必要時給予相應的病原治療。
(三)營養(yǎng)治療:此類病人多有營養(yǎng)障礙,如病情允許,應繼續(xù)進食(喂養(yǎng))適宜的食物。
五、感染性腹瀉的控制措施
(一)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加強以預防腸道傳染病為重點的衛(wèi)生宣傳教育,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提倡喝開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改變有些農村人畜共舍的生活習慣。
3.免疫接種:本組傳染病病原體種類多,尚沒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加強飲用水衛(wèi)生:要加快城鄉(xiāng)自來水建設及自來水衛(wèi)生監(jiān)督管理,在一時達不到要求的地區(qū),必需保護水源,改善飲用水衛(wèi)生,實行飲用水消毒。
5.抓好飲食衛(wèi)生:加強宣傳和嚴格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wèi)生法》特別要加強對飲食行業(yè)、農貿集市、集體食堂等的食品衛(wèi)生管理。
(二)病人、接觸者及其直接接觸環(huán)境的管理
感染性腹瀉的病人及病原攜帶者應及時到醫(yī)療機構治療。在醫(yī)院產科的嬰兒室、兒科病房、托幼機構發(fā)現病毒性腹瀉,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等時,及時隔離、治療病人,對污染的環(huán)境進行消毒。
(三)流行期措施:在發(fā)生輪狀病毒性腸炎,成人輪狀病毒性腸炎,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等腸道傳染病流行時,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對污染的環(huán)境物品等進行消毒,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作好殺蟲、滅鼠等工作,加強飲水衛(wèi)生和食品衛(wèi)生的宣傳及管理。
(四)災害影響:當發(fā)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及戰(zhàn)爭等異常情況下,由于衛(wèi)生設施受到破壞,安全飲用水的供應得不到保證,食品衛(wèi)生和環(huán)境衛(wèi)生惡化,災民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從而有利于各種感染性腹瀉病的發(fā)生和流行。所以在抗災的同時,要加強對感染性腹瀉病的防治。
撰文:彭曉軍
圖片:無
審核:彭曉軍
上傳:許彬超